業內人士稱醫療展會應為行業規范承擔更多責任
綜觀國內保健品行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可謂幾起幾落,從2001年開始的“信任危機”,到SARS后的“盤整復興”,再到近幾年年產值過千億的迅猛發展,加之2010年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的不斷完善,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保健產業可謂前景光明。
而象征著行業門戶形象的展覽會近幾年也隨著保健行業的蓬勃發展接踵而至,不同規模、不同品牌,不同區域的保健品展覽會已遍布全國各個省市。據統計,目前國內擁有自己品牌,已運營3年以上保健品展會大大小小近20個,這一方面說明保健品行業前景喜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不得不沉思——到底該參加哪個展會?這個問題暫不作答,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家專業的展覽主辦者是應該把展商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企業參展是為了什么?尋求貿易合作?展示形象?參與會議?擴大影響力?其實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促進銷售。會展行業產生的一百多年來,促進貿易始終是它最根本的使命。
只要參加過保健品行業展會的企業都知道,我們在展覽會上見到最多的除了觀眾之外,還有各展會主辦方的銷售人員,因為同行業展會是他們銷售展位的最佳平臺。雖然這種面對面有針對性地展位銷售多快好省,但是我們不得不思考,如果一個展會成天只是圍繞著如何招募展商來工作,那么它的參展效果可想而知,因為展商參展最關重的還是產品訂單,觀眾數量和質量是否過硬,才應該是一個企業選擇參展的關鍵。
在北京召開的第9屆中國國際保健博覽會(CIHE)上,博覽會主辦方之一——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司的趙經理專門作出了解釋,作為業內資深的展覽專業人士,他對這個問題做出了深刻地分析,他說:“目前保健行業的展覽會參差不齊,很多主辦方報著投機的心理,只考慮短期利益,將展位以各種折扣價格銷售給根本不具備生產資質的保健品企業,其產品沒有任何國家批準文號,不但不具有保健功能,反而以夸大的宣傳來誤導代理商和消費者,給整個行業造成了不良影響,這是每一個希望保健行業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的從業者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和各個行業一樣,辦展會的終極目的當然是為了盈利,但是保健品作為一個朝陽產業,需要有一個培育的過程。作為展覽會運作來講,需要很大的前期投入來培育觀眾群體。一味的招展只能實現短期的盈利,并不能在一個行業中持久發展。真正踏實地想展商之所想,并幫助展商實現參會目標,逐步被行業認可,才是展會的安身之本。
這也是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司能夠在醫藥健康領域展會主辦中一枝獨秀的根本原因。在中國國際保健博覽會(CIHE)看到,主辦方國藥勵展公司的員工并非在做下一屆展會的銷售工作,而是跑前跑后地為展商預約有實力的代理商見面對接,尤其是來自于連鎖藥店的采購商,對于展會和行業不夠熟悉,主辦方親自帶著藥店參觀團轉館為參展商介紹彼此。“展覽的最終的目標就是招募更多的觀眾然后實現專業買家和賣家的對接,我們的辦展的根本就在于此。”
同行業展會之間的白熱化競爭促使展會需要更加專業和成熟,更多地考慮到展商的真正需求。盡管目前保健行業依然處于待規范的階段,但我們不能原地等待,展覽會作為行業整體形象的體現,應擔負起更多的責任,各展覽公司應在謀得自身發展的同時,自我約束從而為保健行業的凈化作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