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瑞鈺解讀我國鋼鐵工業“十一五”發展戰略
調整鋼鐵工業的結構和布局,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我國鋼鐵工業“十一五”期間面臨的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其中,增強創新能力、注重節能降耗、充分發揮鋼鐵企業的三大功能、推進鋼鐵工業發展循環經濟,是根本途徑和重要切入點。“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應重點做好哪些工作?如何切實增強創新能力,加快鋼鐵工業結構優化的進程?帶著以上問題,4月6日,記者采訪了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
鋼鐵工業“十一五”開門五件事
殷瑞鈺說,根據他的理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關于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實際上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方面,我國鋼鐵工業要堅持內需為主導,而不是“大進大出”、出口導向型的鋼鐵工業。內需為主是因為我國資源、能源較為短缺,“大進大出”會導致國際鐵礦石價格高漲,出口導向型又會把國際鋼材價格壓下來。這都對我國鋼鐵工業實現穩定健康發展不利。與此同時,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我國鋼鐵工業要著力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也就是要嚴格控制新增產能,更要加速淘汰落后工藝、裝備和產品,要注意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
第二個方面,我國鋼鐵工業應該積極推進循環經濟。鋼鐵企業不僅僅要生產鋼,而且應發揮鋼鐵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尤其是社會大宗廢棄物)消納、處理、再資源化三個功能。只有這樣做,我國鋼鐵工業才能有效地切入到循環經濟。鋼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不能局限在鋼廠內部“循環”,必須與外部社會、上下游發生關系,否則只是停留在清潔生產的層次,不能稱其為循環經濟。此外,鋼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應該是有效益的經濟,不能為循環而循環。發展循環經濟應該成為企業有力的經濟增長點。殷瑞鈺肯定地說:“未來5年,我國鋼鐵工業要切實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競爭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循環經濟是以‘3R’(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基本原則,并在一定條件下將物質、能量、時間、空間、資金等五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也體現了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內涵。
第三個方面,我國鋼鐵企業要通過跨地區集團化重組,向集團化方向發展。這是提高我國鋼鐵工業集中度、調整產業結構、避免重復建設、優化產業布局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國鋼鐵企業實施戰略重組的方式可以跨地區甚至跨行業(以鋼鐵為主業),但是必須要有一個戰略規劃。實施戰略重組,應該以若干個大型先進企業為核心,聯合其他企業逐步壯大。殷瑞鈺風趣地說:“20個沒有競爭力的小型落后企業即使湊成集團,也不見得能增強競爭力。”
第四個方面,我國鋼鐵工業應結合首鋼等大城市鋼廠的搬遷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新建曹妃甸等新的鋼鐵基地,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新一代技術先進、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鋼鐵基地。“但在主導思想上,這絕不意味著是為了增加鋼產量,而是要建立新一代鋼廠的示范模式,同時也是為了加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切實增強我國鋼鐵工業的競爭力”。
第五個方面,積極利用低品位的鐵礦石資源。“確切地說,應該是科學、合理地利用國內低品位鐵礦石資源,例如司家營鐵礦的建設開采等;而絕對不是提倡一哄而起,到處亂采濫挖、影響環境、破壞生態。”
殷瑞鈺說,我國鋼鐵工業“十一五”期間要做好以上五件事情,不能僅僅依靠某個單位或某個領導,而要靠各個方面的積極努力與配合。這其中包括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企業領導及各方面人士的積極參與,媒體的呼吁,設計、科研單位的開發、研究以及國產技術裝備的支撐等。此外,我國鋼鐵工業還應該按照“十一五”規劃的精神、本意和目標,理性、準確地規劃發展方向、確定行動準則,包括發展戰略研究、投資方向、技術進步、人才培養等內容。這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構建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創新首先應該立足于支撐發展
殷瑞鈺說:“我有幸和徐匡迪、張壽榮、陳先霖、干勇等院士一起,參加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的戰略研究工作,并聽到了很多關于創新的認識。正確理解創新的概念、厘清創新的范疇,是進一步確定創新的前提。”
有一些專家認為,創新的關鍵主要是原始創新。“我們不完全認同這個觀點,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并不是原始創新的問題,大量的工業問題是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問題”。就我國目前發展所處的階段而言,我國還必須從國外引進一些先進的技術裝備,鑒于不能重復引進,所以又要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片面強調原始創新,一切從頭做起,不注重加快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這對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作用不大。殷瑞鈺說:“我們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而創新。在對創新的認識問題上,不能孤立地站在學術的角度過分強調原始創新,而應該說原始創新是重要的,同時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后的再創新同樣重要。”
據了解,國家知識產權局每年受理很多專利申請,也授予了不少專利,但真正順利轉化實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專利卻不占大多數。有些人申請專利純粹是為了一種其他性質的目的,這樣的創新意義不大。殷瑞鈺說:“創新應該立足于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關于我國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創新體系,殷瑞鈺向記者談了自己的觀點。殷瑞鈺說,我國應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符合我國客觀發展的實際,但并不是說企業要在封閉狀態下,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指導下搞創新。企業要敢于成為創新的主體,但又要防止關門主義;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防止脫離國民經濟發展實際和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搞研究。
“國家強調增強創新能力,這是完全正確的。但必須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并認識到創新不等于只是原始創新,不等于某人、某單位固步自封。”殷瑞鈺說,“應該強調的是,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創新概念。”
必須堅定裝備國產化的信心
冶金裝備國產化與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沒有國產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我國鋼鐵工業不可能實現快速健康發展。殷瑞鈺說,我國鋼鐵工業在裝備國產化方面比其他很多行業做得要好一些,這是因為我國鋼鐵行業當初集中了一批優秀人才,基礎比較好;原冶金工業部在一些冶金裝備廠布了一些點,同時與機械工業部的一些重型機械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共同開發和供需關系。
殷瑞鈺向記者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我國鋼鐵工業之所以能迅速崛起,主要靠大力發展連鑄、高爐噴煤、高爐長壽、棒線材軋機連軋化、綜合節能和轉爐濺渣護爐等共性技術以及相應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此前,我國連鑄設備都是引進的,目前除了薄板坯連鑄還有一些部件需要引進外,大部分已經實現了國產化。高爐噴煤所用的磨煤機、輸送系統、檢測儀器也都實現了國產化。以前,我國的高爐運行一兩年就得修一次,目前諸如冷卻壁、軟水系統、控制系統、耐火材料等都實現了國產化,高爐壽命也大大延長了。棒材軋機以前都是橫列式的,生產效率較低、成材率低、能耗高,現在使用的大部分是連軋機。這些連軋機以前都是從曰本、意大利、德國等國引進,現在絕大部分也實現了國產化,而且設備投資成本大幅度降低。
殷瑞鈺說,目前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核心裝備我國還沒有掌握。例如,現代化薄板軋機80%至90%都是由我國制造,但核心技術沒有掌握,昂貴的核心裝備還是需要進口。再比如,高速板坯連鑄機、大型真空處理裝置、大型高爐用的特大型鼓風機等設備的制造技術,我國也沒有完全真正掌握。此外,一部分設備的制造技術我國雖然掌握了,但工藝水平、制作精度跟國外相比還存有一定差距。還有一部分設備我國可以制造,水平與國外也相當,但是管理水平低,部分設備還存在某種程度粗制濫造的現象。在推進設備國產化進程中,我們雖然還面臨一些問題,例如鋼鐵企業還有些顧慮,冶金設備制造企業自身的原因等,但是總的方向必須堅定,對裝備國產化要有信心。